close


這陣子最紅的除了Ma幫
再來就是林書豪了
豪小子能夠有好表現
父母真的功不可沒
沒有他們的支持我想林書豪應該早就放棄籃球

在台灣這種升學主義強烈主導一切的學習環境下
很多家長嘴巴上常常說是為了子女好
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
所以到了快國高中升學考試就會要求孩子放棄一切才藝或興趣
似乎只有拼命讀書才會有好的賺錢頭路
忽視了孩子的其他才藝天份
多可惜啊
成功的不一定是頭腦最聰明的
但是往往是堅持下去的人
孩子是有機會在其他才藝上發光發熱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不是只有書本
應該要幫助孩子及早找到自己的興趣
引導合適的道路
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
勇敢的接受挑戰和追逐夢想
或許這條路會有很多荊棘和阻礙
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最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篇文章
還有林書豪跟同學錄製的影片 How to Get into Harvard ft.







 



































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

中國時報【王道維】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
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
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
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
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
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
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
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
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
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
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
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
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
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
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
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
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
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
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
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
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
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
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
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
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
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
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
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
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
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
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
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
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
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
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
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
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照片引用自http://big5.china.com.cn/sport/nba/2009-12/23/content_1911533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y鋼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