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和台灣學音樂的人很多
每年參加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的香港考生是全球比例最多的
但是為何香港從未出產過「港版朗朗」或「港版李雲迪」?
是學生的素質問題或是學音樂的心態出問題?
當芸芸考生學音樂只為一紙証書──入名校的基本條件
《音樂人生》的主角鋼琴神童黃家正卻漠視考試與比賽
11歲的他一直在追尋由音樂啟發他恩考的人生哲理:
“我的手為什麼能動?”
“我為甚麼要彈音樂?”
“人生就只有音樂嗎?”
《音樂人生》導演跟隨黃家正六年直至他17歲,
以攝影機層層透視天才的內心世界
深入拔萃男書院的校園生活,發現天才的終極目標,原來是做一個「人」。
電影在台灣的【癡人。說夢】紀錄片影展舉行首映時
座無虛席而且大受好評!
王水泊導演(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天安門上太陽升》導演)更大讚
「《音樂人生》無疑是一部充滿了傷感、充滿了激情、充滿了對人生思考的紀錄片」。
本片也入圍昆明的雲之南影展以及香港國際電影節真的假不了單元
雲之南放映後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更有許多觀眾寫信給導演
其中一位觀眾cin寫道:「我喜歡家正,他對音樂和生活那種純粹的態度,
雖然這也會讓他比別人有更多無法解答的難題,更難以融合在群體中,
會讓他不相信自己,會痛苦。但是對于這些,
我 很堅信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有些人是配得上人生的痛苦的。”
理想主義者必定能體會到純粹的美,所以也要付出更多的否定和被否定。
他的音樂天賦很打動人, 就算不說這個,就人來講,
他也算得上是一個寶貴的人。這無關于大多數的認同與否,
而在于對于自己的堅持。我很喜歡這個片子的節奏感和氣質,
當然還有主題。不想用人生去得到什么,
而是用人生去感受什么,關於這樣的一類人。
我想大多人在這兩種選擇的矛盾中都會選擇更簡便的人生,
可我覺得人生應該為這個問題復雜上一會、曲折上一小段,這是年輕時應該做的。」
無論您是否是音樂人,都不容錯過!
17歲的黃家正具有天縱神才的魅力
這位charming leader不論是指揮學生樂團、領導室內樂、
為合唱團伴奏, 甚至面對音樂比賽的評審,都帶有君臨天下的非凡氣勢!
然而在那自負近乎傲慢的態度下,
黃家正帥氣純真的笑容中卻總帶有一絲憂鬱:
11歲的他就以鋼琴神 童之姿拿下香港校際鋼琴大獎、
遠赴倫敦與捷克巡迴演出,
更與布拉格的樂團灌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
但他卻痛恨比賽、厭惡功利,不僅對生命充滿了疑問, 對真理更充滿了嚮往。
他週遭的人對他又愛又怕,卻又心儀而信服他超凡的天才魅力。
黃家正自己卻最憎恨那些「天才」的頭銜, 永遠只想要做一個真正的「人」!
「為什麼要演奏音樂?」、「 人生就只有音樂嗎?」、
「如果真有神,為何世界不公平?」
從7歲起,這些問題就盤據在黃家正的腦海中。
直到現在, 17歲的他還是持續在追尋答案……
大家來欣賞一下預告片
目前華納威秀還有幾天會放映
1月18日 (一) 19:00 餘124座
1月19日 (二) 19:00 餘13座
1月20日 (三) 19:00 已售完
1月21日 (四) 19:00 餘133座
以下文章引自知名音樂文化人陳樂融老師部落格:陳樂融自選輯
原文出處:http://fc.ktchiu.com/wordpress/?p=1360
很久沒看到這樣的紀錄片,表面講天才的睥睨,內在講天才的悲哀。
2008年拍攝時傳主黃家正才17歲。本片精巧的剪接,
來回對照當年11歲的香港神童赴捷克錄音、被視為明日之星,
以及17歲時他帶領學校室內樂團 排練與贏得比賽,
六年在鏡頭前的差距,主角明顯長大變帥(牙齒還整型),
內心的狂躁、旁觀、苦悶、熱愛、質疑、勇悍,竟也與日俱增。
六年還改變了他的親子關係,
當年會在醫生父親懷抱撒嬌的家正,
現在嚴詞批判父親的不忠。
不變的是他永遠以高標看自己與別人
(他可憐的哥哥與妹妹,整個萎縮在他的光環下),
甚至一步步遂行反神童、反體制、反比賽、反菁英、
反大社會螺絲釘的奇特命運。
說真的,看到後來很多觀眾會愛上這個青年,
並擔心他往前走的每一步,會不會還有過往的好運?
他小小年紀就堅持音樂至上、做人至上,
功名利祿都在其次,
他期待人要活出人的完整性、豐富性(口頭禪是:”Human being!”),
包含正直、專注與熱忱。在常人看來或許屬於英雄式的完美主義癖好下,
家正也毫不隱藏他棄世、厭世的荒蕪和任性。
別人慶功,他冷眼;別人禱告,他冷眼;
別人呼學校口號,他冷眼。他冷到不去上課,
在用自己的天分與大人世界爭鬥(不確定能給他到何時的)特權。
說真的,香港還有這樣的音樂學校、
這樣的羅老師、這樣的學生黃家正,
還有同樣特立獨行的導演張經緯拍出這部紀錄片,
而觀眾還能在商業院線擁抱這部片成為賣座電影,
我還真對香港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