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程滿檔,
但非常開心且充實。
中午聽了帕爾曼小提琴獨奏會,
腦海中還深印著帕爾曼演出的所有一切。
他不僅展現出一位藝術家的超然純熟,
絕佳的拉奏本領,
也有著幽默的自信,
優美動聽的如歌樂句,
真的令人動容啊!
下午開始今天的授課行程,
也跟家長聊到了如何讓孩子彈奏更有效率,
學琴能更快成長的話題。
剛好有篇不錯的文章讓大家看看。
文章所提及的幾點,
都是Christy老師曾跟家長和學生們分享過的,
偶爾的進度提前(也就是挑戰一下難曲),
我會看學生學習狀況和個性來做安排,
這部份提醒大家可跟指導老師討論和請教,
以免因為曲子過於艱深難彈,
反而讓孩子害怕練習,
產生逃避心理。
................................................................................................................................
【如何讓琴童更快成長? — 文章轉載分享】
每位琴童家長都希望孩子的琴藝進步更快。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建議。
【 提高時間使用效率】
樂器演奏是一種「操作性技能」,有點類似一些體育項目,需要保證一定的練習時間才能進步。
但僅僅增加時間投入是不夠的,練習者還要關注時間的使用效率。效率是一個複合概念,
即單位時間裡的工作量,與其他學習一樣,提高琴藝的基本路徑是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
練習不是越多越好。練習可以分為兩大類:有效練習和無效練習。無效練習,
養成大量不良習慣,將來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糾正。所以一開始就要盡可能少走彎路,
用較為正確的姿勢、較為標準的音準去演奏。即使是有效練習,也未必是越多越好。
兒童身心尚未成熟,需要休息調整,過多的練習——疲勞作戰使孩子產生對練習的抵觸心理。
明智的做法是練到差不多了,就讓孩子停下來,進行本次練習的回顧總結,制訂下一次練習的計劃,
使他多少對下一次練習保持一點期待。
按照生物鐘進行練習。練琴時間要規律,不能今天早上練,
明天晚上練,後天下午練。根據某些科學研究,
大多數人體力高峰在下午和晚上,但有些孩子或許早晨工作效率更高,
總之因人而異,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找到他或她的最佳時間段。
如果條件允許(在家上學的話),也可以嘗試把練習時間分開,即分段練習,這樣也能提高效率。
利用「注意力高峰」。當人從事一項活動時,分別會在開始和即將結束前出現注意力高峰。
如果該活動需要三個小時,一次性完成帶來兩個「注意力高峰」;分成兩個時間段進行,
分別在各一個半小時的開始和結束出現注意力高峰,一共有四個。
依次類推,分三次進行,有六個;四次進行,有八個,等等。
把一項花費大量時間的活動(這裡為練琴)分為多個時間段進行,
比一口氣連續練習2-3小時的效果要好很多。
善用假期。假期裡家長要重新安排時間表,幫助琴童一日二練,或三練,
即早晨、下午、晚間分別練習。練琴間隙裡,可以安排適當的放鬆,
而不是絕對禁止娛樂。如果有劇烈的體育活動,例如有球賽或游泳,
可以安排孩子休息後再練習。琴童是和時間賽跑,不是和其他琴童。
【在老師指導下適度提前】
只有快速,才能快樂。
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讓孩子預習一些難度較大的曲子,
然後放下,過段時間再回頭練習。這種「搶自己的先」的感覺,
有助於孩子形成主動積極的學習心理。
吳韻喆的學琴過程中就這樣做過,我們家裡戲稱為 「吃回鍋肉」。
「提前預習」非常符合他喜歡挑戰的個性,也反過來激發了他的這個性格特點,
每次老師有類似安排,他都樂於接受,認真對待。
「先學好了一樣,再去學另一樣」其實是教條化的看法。
「打好基礎再蓋樓」,「學會了走再學跳」,對這些普遍原則的僵硬理解,
不知道毀掉了多少孩子的學習潛力!如果可能,
就讓孩子提前接觸到一些學習內容,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
提前學習,可以採用的形式是——對完成既定任務的「發放獎賞」。
學得好可以得到額外的學習任務,這種獎勵方式在暗示:「學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情」。
提前學的主要目的不是「學了多少」,而是讓孩子主動出擊找困難,
從而獲得快樂和自信。
練琴是可以讓當孩子體會到「外出打獵」的樂趣的。具體操作中,
提前接觸到的東西不要太難,最好是稍微超出現有能力。
琴童是和自己賽跑,不是和其他琴童。
【幫助孩子學會自學】
教學是兩方面的事情——教和學。一周一次的課程之後,其餘的每日練習,基本上是自學過程。
孩子需要學習的不僅是演奏,還有獨立判斷、自我評估、自我糾正、自我激勵。
一些家長對兒童學習潛力的認識不夠(尤其是部份低齡孩子的家長),
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完全沒有自學能力,長期充當「全職陪練」的角色,
極大地損害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陪,是為了不陪。家長應該從陪練的一開始——識譜階段就做好將來「不陪」的準備,
就要鼓勵孩子自己識譜、唱譜。隨著學琴的進展,家長要逐漸減少陪伴時間,
克服自身「眼不見心就煩」的心理傾向,讓孩子逐漸擺脫對家長的心理依賴。
對一些家長而言,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他們擺脫對孩子的依賴的過程。
陪年齡稍大的琴童練習,很多時間裡,家長在一旁安靜地傾聽和觀察就可以,
不需要過多參與,更忌諱發表過多的個人見解。「一知半解害死人」,
如果家長本人不是該樂器的演奏專家,比較明智的做法就是閉上嘴巴。
如果一定要說話,也要用提問、建議的口氣:「這裡是不是應該這樣處理啊?」
「你是不是遺漏了什麼?」「我記得老師對這裡的要求是…,你記得的也是這樣嗎?」
不懂音樂、不能及時幫助孩子的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自己鑽研和探索,
「不懂音樂」的家長或許比「似懂非懂」的家長更能幫助孩子學好音樂,
只要他們在其他方面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同時給孩子足夠的精神關注和適當的心理調整,
讓摸索中犯錯較多的孩子學會寬恕自己和自我激勵。
偶爾地,琴童因各種原因缺課的時候,
家長也可以藉機鼓勵孩子「自己教自己」。
「琴童」不僅是「練琴的兒童」,還是獨立的人。
【和孩子一起廣泛涉獵】
琴童家長要幫助孩子廣泛涉獵,讓孩子在其他的學習和娛樂中都不知不覺地「學習」音樂。
了解其他的樂器。音樂學習是相通的,小提琴學習者應該了解鋼琴和聲樂學習的相關知識。
琴童家長們不應「畫地為牢」——只接觸學習同樣樂器的孩子的家長。
保護和鼓勵琴童的創作欲望。有時候,小琴童會即興對樂曲進行「改編」——「亂彈琴」,
這是一種自發性的創造性行為。家長不應斥責,
而應鼓勵孩子:「這首曲子你最好按照原作去演奏。好好練琴,將來你就也能寫出自己的曲子。」
同時告訴孩子:「作曲可不是隨便玩兒的,需要更多知識,只要你感興趣,都可以學習。」
多聽錄音和現場音樂會。不懂音樂,但是能堅持播放音樂的父母,
一樣可以在家裡營造濃厚的音樂學習氛圍。在吳韻喆的成長過程中,
小提琴之外的其他樂器的音樂會,還有交響音樂會,
我們都會盡可能去聽現場。鋼琴家的成長故事和鋼琴練習相關的書籍,
我們也都買來參考看看,沒有把自己的視野侷限在小提琴學習。
從其他藝術種類中借鑒。繪畫、建築、文學,電影等方面的廣泛涉獵,
都可以引導孩子審美,從而間接地幫助音樂學習。
一些充滿童真、製作精美、畫面從頭至尾伴隨音樂的兒童影視作品,
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喜好多多收集來給孩子觀賞,
把這些東西當作音樂學習的「副食品」。
「琴童」不僅是「練琴的兒童」,還需要更多的藝術營養。
【結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排除家庭經濟能力等等因素,
和琴童的成長速度直接相關的,主要是琴童家長的「智慧付出」。
可以說,孩子在練琴,家長一旁練智慧。勤學善學的家長,孩子進步就快。
From台北音樂家書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