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人不喜歡音樂班
覺得音樂班的生活不正常
呵呵
我自己在求學階段倒是沒多大感覺到"不正常"
每天練琴很充實
跟同學一起聽音樂會
逛譜店買唱片
壓力雖然有
老師盯的緊
但音樂班的生活卻讓我進步很多
學到不少東西

每個人先天的資質都不同
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
要全部的人都讀書拼第一也落伍了
趁早培養專長變得非常重要
每個人學有專精
專長得以發揮
才有成就感
也更具競爭力喔

下面這篇楊校長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相信對家長和學生們多少會有些助益
仔細看看吧

作者: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十二年國教研議已有相當的時日,社會、家長對十二年國教雖然支持,
但在執行的策略上仍有不少疑慮,
如學區的畫分、入學的方式、免試入學的比例、明星高中招生方式等,
都有人質疑與挑戰,
然而,這些質疑與挑戰主要還是
因為家長、社會對多元智慧、多元入學、多元成就未能有深入的探討與了解所引發的結果。
 在傳統社會中,因受科舉制度、士大夫觀念的影響,
家長望子成龍成鳳、期盼子女出人頭地,
尤其是「君子不器」、「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的想法深入心中,
因此,對子女的升學期盼極深,希望能進入明星高中、明星大學,
將來能脫穎而出,是以要求子女「要拚才會贏」、「事事爭第一」,
進補習班、考測驗卷、參考書不離手,升學壓力就在家長「揠苗助長」的心態下,
逐漸加重,一切為考試,學校的教學受到嚴重干擾,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戕害。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的教育環境已與過去迥然不同,
菁英教育的時代已成過去,無論高中、大學,人人升學、入學百分百;
多元入學、甄選入學、繁星計畫相繼推動,
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界限逐漸模糊化、後期中等教育均質化正逐步推動、各級學校爭相建立特色,
高等教育也開始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各種不同資質的年輕人都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而在社會方面,推動台灣成為「公平、正義的社會」已成朝野共識,
「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已成社會共識;
而在職業方面,「一枝草一點露」、「職業無貴賤、有用價更高」、
「一技在身,終身受用無窮」已經深植人心,
尤其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就是天才」的多元成就觀念以及「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情懷,
更成為社會所接受的「普世價值」,例如過去少為人所青睞的「餐飲、旅遊服務業」,
如今變成最夯的行業,就是例證。
在多元智慧、多元成就的概念下,
台灣社會中受到推崇的成功案例真是不勝枚舉,
鴻海帝國郭台銘之外,麵包師傅吳寶春、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的成就也不遑多讓,
而廚藝名師阿基師是最深入民心的典範人物,
而在國際上為國家爭光的棒球明星王建民、網球名將張德培、高爾夫球天后曾雅妮、
紅面棋王周俊勳也受到各界的愛戴。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業已過去。
根據哈佛大學的迦納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
認為智力是由八種能力組成: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
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
這八種智慧彼此獨立,但也會互相影響、互相增強。每個人因先天的資質或後天的培養,
都可具備多元的智慧,但各項智慧間可能有程度高低之分,
個人應盡量去學習、發揮自己「專長的智慧」,
方能獲得較佳成就。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必須採取「多元智慧、多元入學、多元成就」的策略,
學校依照個人之專長智慧給予入學機會,並提供多元智慧學習、成長的環境,
期盼每個學生都能有專長的成就;
能供學生學習、發揮「專長的智慧」的學校就是明星學校、特色學校、優質學校;
能學習、發揮「專長的智慧」並獲致專長成就的學生就是英才。
在「多元智慧、多元入學、多元成就」之概念下,
人人是英才、校校皆明星,十二年國教的目標也才能真正達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y鋼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