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有個超級音樂劇來台灣演出
喜歡的人可不要錯過
在英國時候無緣欣賞
這次來台灣演出我和大餅當然不會錯過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首演年份:1986(倫敦)、1988(百老匯)
作曲者: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作詞者:查爾斯‧哈特(Charles Hart)、理查‧史提爾戈(Richard Stilgoe)
編劇者:安德魯‧洛伊‧韋伯、理查‧史提爾戈


在熱烈期盼多年之後,舉世聞名的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
繼在2006年的一月登上台北國家戲劇院的舞台後
2009年七月又要跟台灣的劇迷們見面了
距離它首度在倫敦推出
已經將近整整二十多年
同時正如它這些年來在百老匯始終一票難求的情況
台北首眼演出的門票更是造成搶購
儘管票價堪稱國家劇院開幕以來少見的高昂
仍然沒有能夠阻止大家的熱情
內行人固然要看門道,外行人也想看熱鬧
因為它的名氣實在是太響亮了
不但音樂動聽、劇情迷人
演出現場更包含了許多驚人的特殊效果設計
那種感覺跟看電影是很不一樣的

而在還沒有能夠親身觀賞這齣戲在舞台演出的魅力之前
很多人早已對它的音樂耳熟能詳
不僅原卡司的錄音專輯與電影版本的原聲帶持續暢銷
它的歌曲也不斷的被許多頂尖的藝人與樂團爭相灌錄


假如要說自從百老匯有史以來,有哪幾齣音樂劇是最迷人、
也最受到廣大喜愛的,那麼「歌劇魅影」絕對可以說是其中之一,
不但如此,它甚至更是1980年代以來全世界票房最佳、
也最賺錢的音樂劇之一,從1986年在倫敦、1988年在百老匯上演到現在,
賣座依然鼎盛,想要觀賞這齣戲的人,往往必須提早幾個月預訂門票,
否則除非有人因故臨時取消,很可能不得其門而入,
同時在許多個國家或地區都曾經陸續、甚至一再地上演。
儘管很多觀念比較固執的美國人,都拒絕承認它的傑出,
因為這是一齣來自英國作家的作品,
讓始終認為百老匯是美國文化「專利」的那些美國佬覺得臉上掛不住,
甚至還因而發明了一個叫做「英國垃圾」(British Crap)的名詞來予以形容,
我們仍然無法否定它在音樂劇史上的地位。事實上,
名列百老匯「80年代三大名劇」的,除了「歌劇魅影」之外,
「貓」(Cats)和「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也都不是美國本土作家的產品。
而由於「悲慘世界」和幾乎同樣轟動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
都是來自法國的作品,美國佬乾脆更進一步用「歐洲垃圾」(Eurocrap)來統稱之,
甚至連因為「變身怪醫」(Jekyll & Hyde)和「紅花俠」
(Scarlet Pimpernel)等賣座音樂劇而成名的
美國本土作曲家法蘭克‧懷德荷恩(Frank Wildhorn),
也由於在音樂風格上效法那些來自歐洲的作品,
而同樣被歸類為「歐洲垃圾」創造者之一。


名著改編的音樂劇
「歌劇魅影」是英國音樂劇創作奇才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第九部作品,
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紀初期的巴黎歌劇院。
在進一步開始介紹這齣名劇之前,我們應該先來認識一下巴黎歌劇院。
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已經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曾經上演過無數偉大的歌劇和芭蕾舞劇。
這所歌劇院,是由熱愛表演藝術的法王路易十四,
在西元1669年批准興建的。十九世紀末期,它曾經一度沒落,
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又興盛起來。
在二十世紀的初期,
一位法國小說家賈斯頓‧勒路克斯(Gaston Leroux)前往巴黎歌劇院參觀,
看到了歌劇院地底下的人工湖,歎為觀止,於是發揮了超高的想像力
寫成了「歌劇魅影」這本小說
小說的內容,主要描述一位面容醜陋的音樂奇才
隱居在歌劇院地下的迷宮裡,有如鬼魅一般的神出鬼沒
他愛上了歌劇院裡一位小牌的年輕女演員
決心把她扶植成大明星
任何人只要妨礙到那個女孩成名的機會
就會被他殺死,但是到了最後
他還是落得一場空
1911年,這本小說剛剛出版的時候
並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到了1925年,它被法國名演員朗‧夏內(Lon Chaney)搬上銀幕
拍成一部默片,轟動一時。後來又多次被改編為電影
其中以1943年、1962年和1989拍攝的三部最為出名
雖然版本各不相同,但都被處理成恐怖片
1983年,它還出現過電視版本
由老牌巨星麥斯米倫‧雪爾(Maximilian Schell)
和美麗的女星珍西,摩爾(Jane Seymour)主演
而在我國,這個故事也曾經被改編成著名的經典「夜半歌聲」
後來的「新夜半歌聲」也同樣是以它作為藍本,只是製作單位沒有承認的雅量而已


1984年,英國舞台界的肯‧西爾(Ken Hill)把這個故事改編成舞台劇
使用的是威爾第、古諾和奧芬巴哈等人的旋律
洛伊韋伯觀賞過之後,覺得這是個音樂劇的絕佳題材
於是把原著翻出來研究,經過了精心的策劃
譜成了這齣已經堪稱不朽的名劇
根據這齣戲當年正式上演的首任男主角麥可‧克勞福(Michael Crawford)指出
當時他也前去觀賞了那齣戲,在中場休息、上洗手間的時候
他碰到了洛伊‧韋伯。洛伊‧韋伯興奮的跟他打招呼
並且表示一定要克勞福一起來「做」他們自己的版本
聽他這麼說,克勞福回家之後趕緊上街買了1943年電影版本的錄影帶
仔細揣摩其中的角色,而洛伊‧韋伯也果真開始動手進行改編
這齣戲的劇本,是由洛伊‧韋伯親自和「星光特快車」(Starlight Express)的作詞
搭檔理查史提爾戈(Richard Stilgoe)共同合作的
一年之後,洛伊韋伯打電話約克勞福見面
說是要洽談「歌劇魅影」演出的事情
在這個故事裡,有兩個最主要的男性角色,
除了面容恐怖的「幽靈」,另一個則是英俊的貴族青年「羅爾」
克勞福一直以為洛伊‧韋伯要他演「羅爾」
所以拼命學習電影版本中男高音演員尼爾‧森艾迪(Nelson Eddy)的詮釋方法
幾乎都已經成了艾迪的「化身」。他自信滿滿的走進洛伊‧韋伯的辦公室
告訴洛伊‧韋伯,「你已經找到你的『羅爾』了。」沒想到
洛伊‧韋伯說,「對呀,我們昨天已經跟他簽約了。」原來,洛伊‧韋伯要他演的
是那個「又老又醜」的「幽靈」。

1986年夏天,洛伊‧韋伯的「歌劇魅影」首先在「席蒙頓音樂節」推出試演
不過由於克勞福當時正在忙著演出大為轟動的音樂劇「馬戲大王巴納姆」(Barnum)
暫時無法分身,所以沒有能夠參加
由洛伊‧韋伯當時的愛妻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和
愛爾蘭籍的音樂劇名演員寇姆‧威爾金森(Colm Wilkinson)分飾男女主角
試演結束、檢討得失,洛伊‧韋伯覺得歌詞的浪漫感覺有待加強
所以開始物色人選
在百老匯資深名家亞倫‧傑‧勒納(Alan Jay Lerner)和
洛伊‧韋伯的老搭檔提姆‧萊斯(Tim Rice)都無法承接修改潤飾的工作後,
他找到了新人查爾斯‧哈特(CharlesHart)。
哈特的經驗雖然不是那麼老到,但是表現卻令人刮目相看。
1986年十月九日,「歌劇魅影」在倫敦正式推出,
男主角由麥可‧克勞福擔任,動人的劇情、迷人的音樂、加上特殊設計的舞台效果,
這齣戲幾乎是一夜之間造成了轟動,短短幾天之內,就把整整一年的門票預售一空,
奪下該年度「勞倫斯奧立佛獎」的「年度最佳音樂劇」。
不但莎拉走紅,連克勞福也因此真正成為超級巨星,
奪下「年度最傑出音樂劇演員」的「勞倫斯奧立佛獎」。
1988年一月,兩人轉移陣地,征服了百老匯,
克勞福更因而榮獲該年度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東尼獎,
當然這齣戲也奪下了年度「最佳音樂劇」的榮銜,總計,
這齣戲在1988年的東尼獎裡面,奪下了七項大獎,
也就此開創了音樂劇史上的另外一頁傳奇,
其他各地諸多的重要大獎也都一一手到擒來,
直至2006年一月,仍然在倫敦與百老匯兩地持續上演中,
更是打破「貓」的紀錄,成為百老匯「史上最長壽音樂劇」紀錄的另一個盟主。

儘管許多頑固的美國人不齒於承認英國人也有創作迷人音樂劇作品的能力,
但是從「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艾薇塔」(Evita)、
「貓」(Cats)到「星光特快車」(Starlight Express)等名劇
連續造成的轟動,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魅力還是獲得了肯定,
許多美國觀眾早已慕名前往倫敦去觀賞「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演出,
因此當這齣戲將要登上百老匯舞台的消息傳出之後,光是預售的票房就超過了一千八百萬美元,
可說是未演先轟動,連同當時仍然在上演中的「貓」和「星光特快車」,
使得他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倫敦與百老匯兩地都同時有三齣戲在上演的音樂劇作曲家。
沒有多久,其他大城市也開始推出「歌劇魅影」,
先是麥可‧克勞福(Michael Crawford)轉往洛杉磯繼續演出,
加拿大的多倫多也由當初在「席蒙頓戲劇節」
試演時擔綱的寇姆‧威爾金森(Colm Wilkinson)領銜主演,
更創下了同時有十三支劇團在世界各地上演這齣戲的紀錄。

將近二十年來,有許多著名的演員都曾經先後主演過「歌劇魅影」。
這齣戲的三位主要角色都有非常吃重的戲份,
不過比較起來,仍然以「幽靈」的角色最討好。
而在歷來以這個角色的演出備受推崇的演員裡面,
仍然以麥可‧克勞福最受喜愛。儘管他先前早已名滿英國的舞台與螢光幕,
甚至被英國民眾票選為「電視上最好笑的人」,
更陸續以好些音樂劇的演出獲得肯定,
但直到「創造」了「幽靈」這個角色,才使得他成了真正的超級巨星,
被許多人譽為「生平僅見」的傑出表演,
唱片界也盯上了他,陸續推出幾張個人專輯,
都有著極高的銷售數字。另外,正如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劇,
很多無緣親自前往劇院觀賞的人,也都紛紛熱烈要求把這齣戲搬上大銀幕。
由於麥可‧克勞福的突出表現,很多人都認為這齣戲拍成電影的時候,
應該由他擔任男主角,並且請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繼續出任女主角,
甚至還有傳聞指出,克勞福將同時兼任導演。只是,電影版遲遲不見動作,
後來更傳出洛伊‧韋伯打算讓因為電影版「艾薇塔」
合作愉快的拉丁帥哥明星安東尼歐‧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主演的消息,
引起了無數戲迷的抗議,甚至還特別設立網站,表達他們強烈的請求,
同時邀請其他戲迷加入連署。


搬上大銀幕
很多人都知道,音樂劇的創作者們多半還是希望人們前往劇院舞台去觀賞他們的作品,
因此就算同意讓電影界搬上大銀幕,
通常都會要求至少必須等待幾年,到舞台票房已經疲軟一點之後才開拍。
以洛伊‧韋伯的情形來說,雖然他的成名作品「萬世巨星」當年是先拍成電影、
再搬上舞台的,但是後來他始終拒絕讓電影界碰他的作品,
直到90年代末期,這個情形才有所改變,
由他自己的「真正好」(Really Useful Group)集團負責將他的作品陸續改編,
不過仍然以Video銷售的型態為主,並沒有公開在電影院上映的意願,
就連「貓」也不例外,所以儘管傳聞不斷,
「歌劇魅影」的電影版始終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一直到2004年夏天,他才正式對外發佈消息,將要由喬‧舒馬克(Joel Schumacher)負責導演,
並且共同改寫劇本。舒馬克早年從事時裝與商業藝術的設計,
進入影壇後,以服裝設計起家,後來才開始擔任編劇與導演,
在1985年以「七個畢業生」(St. Elmo's Fire)崛起,
接著又拍出了「狂野少年族」(The Lost Boys)以及「伴你一生」(Dying Young)等等。
80年代末期起,他也介入唱片界,擔任音樂錄影帶的導演,所以很懂得掌握現代年輕人的節奏。

根據洛伊‧韋伯表示,他和舒馬克其實很早就接觸過,
只是後來因故拖延下來。當他們決定動手開拍的時候,
舒馬克堅持幾位主要角色必須由年輕一點的演員來擔任,
因此他們在經過遴選之後,敲定由傑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
艾美‧羅森(Emmy Rossum)和派屈克‧威爾森(Patrick Wilson)來擔綱,
同時親自擔任歌曲的演唱。消息發佈之後,曾經引起不少爭議,
因為雖然飾演「羅爾」子爵的派屈克‧威爾森出身音樂劇舞台,
歌喉早已受到肯定,
當時才十六歲的艾美‧羅森擔任克莉絲汀,
也早已有著豐富的演唱經驗與實力,
但是堪稱靈魂人物的「幽靈」角色,
讓沒有任何歌唱表演背景的傑拉德‧巴特勒來負責,
是不是有點太冒險呢?還好,
電影正式發表之後,他們的精彩演出,證明了導演的眼光是正確的。
或許艾美‧羅森的歌喉在力道上稍遜於莎拉‧布萊曼,
但是卻有著另外一種年輕而甜美的特質。
至於傑拉德‧巴特勒呢,他的表現手法顯然比較「搖滾」,
粗獷而火力十足,具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魅力與效果。

聽過莎拉‧布萊曼唱過後還真期待別人來詮釋這腳色呢^^
票還有一些
現場去聽聽
感受一下這名劇的震撼吧




以上資料來自寬宏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y鋼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